close

音畫練習曲  (1)
拉赫曼尼諾夫結合「音樂」和「繪畫」而得到靈感所創作的鋼琴練習曲,他除了結合超凡的鋼琴技巧,更希望用音樂來做繪畫的表現,所以採用這樣的曲名,其中作品編號39的第二號練習曲,標題『海洋與海鷗』,就表現出海鷗飛翔、鳴叫,以及海浪拍打的效果。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1)
拉赫曼尼諾夫根據
帕格尼尼(Nicolo Paganini, 1782-1840)「第24號奇想曲」,改寫成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雖然名為狂想曲,但實際上卻是以變奏曲形式寫成,包含序奏、二十四段變奏,以及華麗壯大的結尾;其中以柔情夢幻的第十八段變奏最著名,二十世紀美國電影「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即以此段旋律作為主題配樂,音樂與電影中的浪漫情節融為一體,音樂予人的浪漫印象深植人心,促成此曲人氣歷久不衰。 


無言歌 
這首「無言歌」並非單純的練習曲,曲中充滿憂愁美感的旋律,彌補了缺乏歌詞的遺憾,一首沒有歌詞的歌曲,卻反而突破了語言的隔閡,似乎能夠說得更多。「無言歌」深受大眾歡迎,另外也因樂曲特性,時常被改編為其他器樂的演奏曲,如小提琴、管弦樂曲等。 

第二號交響曲 
拉赫曼尼諾夫共寫過三首交響曲,第一號交響曲初演失敗,使他大受打擊,直到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問世,才讓他成功鞏固作曲家的地位。之後,他的交響曲技巧更為純熟,於是譜出第二號交響曲,其中暗藏的憧憬與憂傷、抒情旋律與管弦樂的搭配,讓此曲成為三首交響曲當中,最受歡迎的一首。


交響詩「死之島」 
此曲是拉赫曼尼諾夫根據德國浪漫主義畫家貝克林的同名畫作所寫的交響詩。畫中的情景如 下:在烏雲低垂的海面上有一個小島,島中央為陰暗的杉木林,島的周圍則是險峻的斷崖,斷崖上可見一個個收納棺材的洞穴。在海面上,正有一隻小船向小島前進,船上有一口蓋著白布的棺材,棺材前則站著一個正在祈禱的白衣少年。畫中表達的孤獨憂鬱的情景,正深深的觸動了拉赫曼尼諾夫,因此將它寫成帶有標題的交響詩。

合唱交響詩「鐘」,作品35   
本曲作於拉赫曼尼諾夫創作力最旺盛的時期,拓展他在聲樂方面的創作領域。拉赫曼尼諾夫對「鐘」的題材感興趣,這首作品根據愛倫坡的詩而創作,以四種不同的鐘聲,象徵人類生命中「新生、成長、愛情、死亡」的不同階段,樂曲運用大型管弦樂團及合唱團演出,形式則類似清唱劇。

徹夜晚禱,作品37 
這部合唱曲在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中,佔有特殊地位,被認為是其聲樂領域中的名作。「徹夜晚禱」是無伴奏混聲合唱曲,附加女低音與男高音獨唱,為供俄羅斯東正教儀式所用而作的宗教音樂。東正教於大節日前夕行徹夜禱告,並唱出一系列聖歌,拉赫曼尼諾夫從中選出十五篇,寫下這部作品,曲中流露古老、聖潔的俄羅斯風格,但仍具備作曲家優美的作曲特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泛音音樂教育中心 的頭像
    泛音音樂教育中心

    泛音音樂教育中心

    泛音音樂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